广东向科技强省进发 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

5月的广东,又步入了一年一度的“科技进步活动月”。今年的“科技进步活动月”与往年有所不同,除了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外,在科技界、教育界以及企业界,都涌动着一股更大的动力,这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省委书记张德江今年2月对全省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。

 

张德江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,明确提出建设“科技强省”的目标,并且强调:“今后广东的发展,关键在科技。”

 

目前,我省所面临的任务,正是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,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,必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关键性力量。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,已经有力地证明了科技的“魔力”,证明了广东具备向科技强省进发的条件。

 

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增至47%

 

上世纪80年代初,广东从引进资金、技术和项目起步,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“一马当先”。然而在新世纪,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新一轮浪潮的来临,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展,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转向科技和人才的竞争。因此只有科技先行,才能为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后劲。可喜的是,广东的科研力量正向经济的第一线推进,近七成的研发机构、七成多的科技人员在企业,九成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,六成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企业为主开发。这种态势使得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引擎———以年均30%左右的速度增长,去年的产品产值突破6100亿元,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13%提高到去年的23%,出口额达481亿美元,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3%.以上三项指标全部位居全国第一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,从1995年的39%增加到2003年的47%.不光是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,广东全社会的协调、健康发展也要依靠科技。从去年到今年,科技在广东抗击SARS的战斗中立下了大功,科技攻关的成果在医疗战线一一得到验证:我们在快速检验、临床治疗、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多个全国第一,换来的是广东SARS病人全世界病死率最低的纪录。老百姓从惊惶到从容的心态转变,折射着科技的光辉。

 

跨越障碍力争迈上新台阶

 

今后10年到20年,是我国也是广东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张德江指出:“今后广东的发展,关键在科技。”这句话点出了广东下一步发展的最根本要素。在这当中,关键在科技,基础在教育,核心在人才,后两者与科技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。

 

在这些方面,广东的现状是成就与危机感并存,离科技强省还有不少必须跨越的障碍——尽管我省作为专利大省的名声颇响,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位,但是核心技术明显不足,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%左右,产品总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;尽管我省犹如一个吸纳来自全国甚至海外人才的聚宝盆,但高层次、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仍然严重不足,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数仅31人,不到北京的1/5、上海的1/3;尽管我省的科技投入在全国居前列,但来自政府的投入份额比重偏低,难以支撑共性技术、关键技术和公益性领域研究。这些不足构成广东发展的软肋,如果不加紧改善,会越来越制约我们的竞争力,使广东很难迈上一个新台阶,将很快被兄弟省市赶超。

 

出台多项措施加快建设科技强省

 

省委、省政府基于对当前世界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,基于对广东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的战略思考,作出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重大决策,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步骤。因此,我省科技部门正采取“科技强省”的具体措施,完善科技创新体系,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加强知识产权推动,同时在人才建设方面也有大动作:在加大力度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,将引进或聘用30名院士,培养300名省内学术带头人,并培养1万名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。另外,我省还实施了一项重大的“借脑”工程,邀请以两院院士为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,开展了关于提高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研究,这将为今后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
 

我们还寄希望于“泛珠三角”的经济科技合作。沿珠江流域的省区各有经济优势,各具科技资源,合作一定能促进共同发展,能营造区域经济的多赢局面,形成综合竞争实力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南方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