获得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之后,他们这样说……

  在5月30日举行2022年深圳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发布仪式上,10名获得者结合各自科技领域,纷纷发表感言。以下为感言内容:

30-21-51-045235.jpg

  1.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大勇:

  有人问过我,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,其实对我来说,人生也没有那么多的选择,但我坚持的信念是:无论做什么,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坚持去做,并且一定要做到尽善、尽美。正如这次的疫情一样,它并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机会,它就突然暴发到了我们面前。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人员,我们必须要面对它,必须要和它作斗争,而且一定要战胜它,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同事们,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,和我并肩作战,当然我也要感谢科技的力量,是科学防控支撑了我们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大约有16万的医学检验人员在从事新冠核酸的检测工作,我只是其中的一员,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默默奉献的队伍,有了这样一群责任担当的队友,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良好的防控局面,所以我想今天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的,它应该是我们全体医学检验人员的,是我们全体同事的!

30-21-51-336972.jpg

  2.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戴立先:

  我是一名建筑行业钢结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。有些人可能觉得,建筑行业是传统行业,好像没什么科技含量。其实,建筑业的进步也就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,我们这个时代,不断美化的城市、不断变高的城市天际线,还有越来越庞大的地标建筑,它们都离不开钢结构领域的技术进步。

  我和钢结构打了20多年交道,最大的感触就是,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,为我们创造了最好的时代,能看着自己眼前的一张张蓝图变成现实,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。对深圳,我有特殊的感情,从当初的“三天一层楼”到新时代的“深圳速度”,这是我们团队走过的路。未来,努力让钢结构承载更多美好梦想,让城市变得更美好。

30-21-52-349011.jpg

  3.深圳市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、CEO贾西贝:

  尽管数据是无形的,我们也像“隐形人”一样在工作,但是数据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,也在不断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。特别是在对抗疫情的战场上,我们三年奋战,经历了两年春节的不眠不休,我们支撑了深圳市及七个区,和天津、扬州、重庆、无锡等城市的数据战疫,通过“用数据算”来减少疫情扰民、促进精准决策:从算“密接次密接”的流调精算,到算“核酸检测扫楼清单”、“重点人群排查清单”的基层精算,再到“每日两报”和“态势分析”的决策精算……大家每次出示的绿码、今天进入这个会场通过的电子哨兵,这些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。现代社会,已经是一个建筑在数字基础上的世界,我有信心和团队一起持续探索,让有限数据创造无限价值,让深圳这座精彩的城市,站在数字之巅!

30-21-53-525918.jpg

  4.中国平安保险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京:

  我一直从事人工智能研发工作。人工智能是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核心引擎。在平安,我们通过智能语音技术,每天为数百万客户自动答疑解难。通过智能图像技术实现自动识别车险损伤,每年为客户提供千万以上最高效优质的车险理赔服务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正是基于这些能力,我们才能在疫情突发时,三天上线语音机器人,为基层社区提供百万次自动电话排查,发现数以千计居民疑似症状。两周发布新冠肺炎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,10秒检测肺炎症状,准确率97%以上。我们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,可以助力各级政府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和风险防控。

 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能让社会和生活变得更美;也相信这些努力,能让我们自己变得更美!

30-21-54-056745.jpg

  5.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助理、放射治疗科主任金晶:

  有人一直问我,为什么要舍弃工作了30年、有成熟医教研基础的医院、科室以及团队,到深圳这家新成立的医院来?我想借这个机会来解释一下。全国千万人口的大城市,除了有一定服务能力的综合医院,都有一些专科医院。而在深圳这座有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,5年前还没有肿瘤专科医院。另外,虽然深圳年轻人多,但癌症发病人数并不低,每年还在持续上升。第三,深圳也需要提高癌症治疗的硬件,其中很关键的,就是用于放疗的加速器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每百万人口需要有2-3台加速器,发达地区与国家最好在6-10台,才能满足治疗需求。而在五六年前,全深圳用于放疗的加速器只有两三台,这导致大量的本市肿瘤病人不得不前往外地就医,对于癌症病人来说,这要忍受很多艰辛、不便与痛苦。所以我们来了。

  目前,50多名在北京总院工作了二三十年的我的同事们,陆续过来长期服务于深圳这家医院,还有大批北京专家定期轮转来深圳服务。我们一起努力,将健康的生活习惯、早诊早治理念根植在深圳,为华南、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东南亚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服务!

30-21-55-308785.jpg

  6.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张少冲:

  我是一名眼科医生,38年的职业生涯,一大半时间都在广州,因此我其实是一个“新深圳人”。地点变了,工作内容却一直没变。这么多年我坚持不懈做好一件事,那就是治疗眼病患者。为了帮助患者重见光明,为了坚持把这一件事做精做细、做到极致,我不断去思考、去改进,去为患者寻找更先进的治疗方法。我相信,创新永无止境,深圳是追求创新的城市,所以我希望在这里,带领团队实现突破,为更多人送去光明和健康。深圳的美丽,既需要用双手去创造,也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来欣赏。

30-21-55-477217.jpg

  7.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党委书记、院长孙喜琢:

  在与疾病抗争的战场上,我奋战了近40年。过去的几年,我跑出了一点加速度,这不是我一个人在奔跑,而是一群人在奔跑。由于深圳这座城市敢于创新,也有能力和魄力去推动创新,使我们能群策群力,在罗湖启动了一场改革,掀起了一股热潮,也让我实现了身为医生的一份夙愿,那就是让患者再少一点,让百姓再健康一点。罗湖医改这几年取得的成绩,离不开深圳改革创新的基因和土壤,这样的环境也让我相信,深圳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,一定能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。创新,只要是为了人群,我认为,它就是值得的。

30-21-56-48380.jpg

  8.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:

  我从事基因研究十几年,已经明显感觉到,全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已经迫在眉睫,核心工具“卡脖子”,正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。在基因检测领域,测序仪是就像是我们的CPU芯片,发挥着核心作用。经历工具依赖进口,遭遇种种限制之后,我们下定决心、自主研发,终于把这项核心工具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。大家最近都听到了新闻,我们在美国赢下了一场重要的专利官司,美国公司要赔偿我们22亿元人民币。这是我们核心工具自主可控、自立自强的里程碑事件。实践证明,只要坚定信心,团结协作,迎难而上,我们中国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!深圳这座城市有活力,我的团队有朝气,敢于试错,不怕碰硬,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创造更大的奇迹!

30-21-57-032613.jpg

  9.深圳大学教授、新型金属材料先进制造成型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马将:

  我的研究领域是材料加工,具体来讲是非晶态合金的先进制造成型及应用。这个领域既需要科技创新,也注重成果落地。深圳有许多科技企业和科创团体,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撑,鼓励我们敢想、敢闯、敢试,持续推动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。努力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,我也对科普十分感兴趣,经常深入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,为青少年儿童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活动。做科研这么多年来,我最大的感受是,科技工作者要“不怕坐冷板凳”,厚积才能薄发,创新不会从天而降,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。同时呢,科技工作者也要乐于分享知识、传播知识,争做科学普及的主体,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,才能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。

30-21-57-179599.jpg

  10.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、校人力资源部部长刘青松:

  很荣幸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份子来到这个舞台。就在今年年初,南科大入选了国家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一座建校才11年的大学,就获得了这样的肯定,我想这也是“深圳速度”的体现,也让我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。当初,我是以“创业者”的心态加入南科大,开展海洋系的学科建设,现在回想起来,这与深圳创新的气质还真有一点不谋而合。作为学者,我眼中的创新、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注定艰难,面临许多未知风险,过程常常伴随失败,所以,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有勇气、有信心,作为一名老师,还得有耐心。古人说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打基础很重要。我认为,如果我们能培育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,我们将更加有理由相信,深圳的科技创新,一定能够登上更高的山峰。

转载自:读创科技